自我认知(三):逻辑谬误

逻辑的作用

简单点说,逻辑帮助我们更好的决策。为了说明我们做决策的过程,首先需要了解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思考,快与慢》[3]中对此进行极大量篇幅的说明和论证,我用下面一张图来简略的说明一下这个过程:

图中最核心的两个概念是系统1和系统2,首先对这两个概念做一下区分:
系统1:具有记忆、察觉简单关系(大小、高低等)、简单的评估(形状、位置、特性等)等功能,特点是无意识的、机械式快速运行,不消耗注意力,我们无法有意识的去关闭这个系统;
系统2:具有逻辑推理、思考、质疑、自我控制等功能,特点是按规则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的注意力和葡萄糖,只在需要它的时候才会运行。

系统1和系统2存在怎样的关系? 系统1在自动对外界信息进行快速解读和与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行快速匹配之后,会产生一些待系统2处理的信息:直觉、情绪、意向等,这些信息会触发系统2的运行,系统2在运用逻辑、思考等能力处理这些信息的时候同时也会受到情绪的很大影响,从而在系统2中出现情绪和逻辑的“博弈”,博弈的结果通过我们的表情、语气、肢体动作、眼神等外显的行为输出。

那么怎么控制这个博弈过程呢?两种主要方法,一种是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另一种是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这也就是我选择去读《好好讲道理-反击谬误的逻辑学训练》[2]这本书的原因。

另外多提两点,第一:图中系统1上有一个标注“联想”的循环箭头,这里说的是系统1的一项“绝技”:连贯性的联想。外界发生的事件通过我们的信息接收器官(眼、耳、鼻等)进入到我们的大脑内,会被分解为概念、名词、语句、表情等信息,这些信息就像一颗颗石子被投入到我们的网状记忆中,从而激发出许多相关的曾经看到过的信息和场景,这些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假想场景会在跟我们的三观匹配之后触发相应的情绪,从而影响系统2最后的行为决策。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些不受控制的联想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连贯性,这个假想的场景构建的如此之快以致它缺少逻辑性和理性的考量,同时也容易导致对于客观事实的忽视。系统1的这种联想机制在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报道出来之后尤其常见:新闻事件中的一小部分事实在许多人脑海中激起了浮想联翩的虚假场景,这些场景进一步引发的强烈情绪使得新闻事件中其他信息被忽略,也使得人们失去了等待那些需要进一步查实和验证的信息的耐心,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满天飞的网络谣言和情绪宣泄。关于新闻事件下情绪、逻辑和理性的讨论,曹林老师的《时评中国-用理性反抗坏逻辑》 一书中的许多评论文章有非常精彩的论述。

第二:系统2除了逻辑功能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是自我控制,它会监督和控制我们的思想活动以及由系统1引导的各种行为,使得一些想法直接体现在行动上,抑制或改变其他不合适的想法。这个功能使得我们能够有效的参与到社交和社会分工中去,那如果这个功能被暂时性减弱了会怎么样?或者更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情况下系统2的自我控制功能会被减弱?

两种可能:系统2负荷过大和系统2无法正常运行。前面我们提到系统2的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的注意力和葡萄糖,因此这两样东西缺失的情况下会导致系统2负荷过大,比如你刚参加完一场2个小时的高难度测试、你连续开了5个小时的车、你刚看完了一本推理类的小说、你早上起太晚于是来不及吃早餐便跑去工作或上课、你觉得自己身体杠杠的于是通了个宵等;系统2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一般是神经系统本身出了问题,比如过量饮酒、吸食毒品、误食某些导致神经系统损坏的食物或药物等。

那么系统2的自我控制功能被暂时性的减弱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常见的包括喝醉了酒说胡话和做糊涂事、上班或上课没办法几种注意力、易怒等,这些都属于负面情绪被直接的体现在行为上之后的表现。

那么正面情绪呢?这个就有点意思了。当你疲惫的上完了一天班走在大街上或拉着吊环立在地铁上时,如果你的视野中出现一句鸡汤味甚浓的温馨类广告语,你会立马感觉到自己整个人都要被治愈了,你甚至都能感觉那句广告语周围散发着人性的暖色调光辉,然后你看周围每个人都是那么的亲切和蔼…….然后你某一天在超市看到这个广告语对应的商品时,你发现自己对这个商品莫名有种非常亲切的感觉,于是你毫不犹豫的放入了购物车中。这就是正面情绪被激发之后同时系统2又处于接近罢工状态下的一种情况。从这个角度思考的话,《新闻联播》被安排在晚上播不无道理,甚至我觉得应该在深夜的时候再重播一次。

论证的五大原则

作者认为在严肃的逻辑论证中,必须遵守如下五大原则,违反任何一条原则都会产生相应的逻辑谬误:

  • 结构原则
    不论是主张还是反对一个观点,其结论应拥有至少一个理由的支持。这样的论证,不使用相互冲突或与结论相矛盾的推理,不预设结论的真实性,更不进行不合逻辑的演绎推导。
  • 相关原则
    无论支持或反对某个立场,在所给出的理由中,应该为结论的真实性提供真实的证据。
  • 接受原则
    论证中提出的论点,必须是对成熟、有理智的人来说是有可能接受的。
  • 充分原则
    无论支持或反对某个立场,必须提供足够数量的、有足够说服力的、可信赖的证据来支持结论。
  • 辩驳原则
    在提出论点的过程中,对这一论点或其所支持的立场的可以预见的关键性非难,应该有所辩驳。在批评对方的论证时,不应回避对方论证的最强有力之处。

回击谬误

  • 自毁论证
    对对方的论证过程进行重构,即标明对方论证中的前提、子前提以及隐含的道德前提、法律标准、审美规范还有得出的结论,审视其中是否存在逻辑谬误。
  • 荒谬反证
    按照对方的论证方式,构建一个有相似逻辑,结论却是荒谬的新的论证,从而反驳原有的论证。
  • 反证法
    质疑论证中有关前提的可信度,削弱前提的可接受度,从而质疑其结论。

几种谬误

复合提问谬误

陈述提问中的不恰当预设,即将某一个隐性问题的具体回答嵌入到另一个待回答的问题中;或提出一系列问题的方式是预设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均是相同的。

  • “为什么离异家庭的孩子要比完好家庭的孩子在情感上更不稳定?”
    这个提问中隐藏了一个预设的观点:“父母离异的孩子在情感上要比父母没有离异的孩子更不稳定”,这个隐藏的观点被嵌入到了对其原因的提问中。

  • “今晚你可不可以把我捎回家,并且让我在路上去杂货店买点东西?”
    这个提问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子问题:“可以稍我回家吗?”和“可以送我去杂货店买点东西吗?”,因此实际上的可能回答是四种情况:“可以,不可以”、“不可以,可以”、“不可以,不可以”,“可以,可以”。

起源谬误

无视发生的变化而根据早期的情况来评估某事,并以此作为当下结论的前提。

  • “我不会投票支持张三做咱们部门的部长的,我跟他一起长大,我们上小学那会儿他就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你不能指望他能做成什么事”
    阐述这句话的人把对张三的早期印象移植到了当下的情形中。

操纵情绪

利用情感因素来劝说对方接受自己的立场。

  • “孩子,你不会真的要去学唱歌吧?我们全家一直都是军人出身,包括你哥哥、你爸爸、你的叔叔们,而且我们也为此感到很骄傲呢?”
    阐述者无意中利用了对家庭忠诚或集体忠诚的感情来劝说对方。

  • “这点事你都不敢去干,不像个男人!”
    阐述者利用了身份一致性所产生的羞耻情绪来“说服”对方,关于羞耻情绪的起因种类我在《基本情绪和情绪管理》这篇博客中有讲到。

诉诸众议

让别人接受某个观点的原因是大部分人都已经赞成,或者把没人认同当作反对某个观点的理由。

  • “超过60%的美国人认为,吸食大麻没有什么坏处”
    民意调查可以显示人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期待什么,但不能够从中得出某个观点、某个思想或某种行为的价值判断。

  • “没有人认同观点A,因此我反对观点A”

实然-应然谬误

认为事物现在既然如此,便理应如此;或者反过来,认为事物现在此时并非如此,便理当不如此。

  • “你不能给我开罚单,大家以前一直都是把车停在这里的,从来没有被开罚单,我在这里也停了好几个月了……”

  • “学校不应该发放这种性教育的书,以前从来没有发过,现在也不需要发……”

不当类比

假定在某一方面或若干方面相似的事物一定在其他重要方面也类似,而没有看到他们相似之处缺少意义和不相似之处的重大意义。类比本身适用于通过熟悉的事物来帮助理解未知的事物,而不具有论证的功能。

  • “如果只听一种音乐,只吃一种食物,我们很快就会厌烦和无味,类似的,如果一辈子只与一个人保持婚姻关系,也是了然无趣的”
    阐述着没有看到“一种食物”和“一段婚姻”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重要性,即食物是单调的,但是婚姻关系是复杂多变的,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正是这些可能性让婚姻变得有趣。

  • “人生就像田径运动,起跑慢了就会输,所以你愿意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
    典型的不当类比,田径运动有确定的比赛规则和输赢判定准则,可是人生没有,而且人生的长度决定了即便是起跑慢了,依旧可以通过加速度和弯道超车跑在别人前面。一开始给孩子太重的负担反而会让他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无法从学习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以后一旦他遇到其他获取成就感更容易的事物,便会将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在这上面,比如游戏,所有游戏的策划都是为了让你不断地从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短期可以容易获取的,而通过学习获得成就感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所以,我更愿意让孩子早点知道可以从哪些东西里面获得价值感,哪些价值感本身是廉价而脆弱的,哪些是不断增值而稳定的

样本不充分

作为证据的样本量太小,不足以支持结论。与此相关的两种认知偏见是光环效应从第一印象就评价事物和人的价值,其实了解一个人之所以需要比较长时间就是因为你需要对对方各方面进行足够多的采样,才能对他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无论是面试官对你进行的面试采样还是男女生步入婚姻殿堂之前的相处期。

  • “这家超市的水果卖的比另一家便宜,所以我们以后买东西都去这家吧”
    单单水果这一类样本无法保证其他商品的价格具有同样的低价格。

诉诸无知

得出相关观点的真假,只是因为不存在证明其有无的证据,或者是因为对方不能、或拒绝提供反对该结论的证据。这里其实说得是一个举证责任的问题,正确的是“谁主张谁举证”,不能因为反对某个立场的证据缺失,便认为因为支持该立场。

  • “鬼魂是存在,除非你能够证明它是不存在的”
    你说“鬼魂是存在的”,就应该提供能够证明你观点的证据,而不是将举证责任推给对方。

  • “我没有看到这里有“禁止进入”的标志,所以我以为是可以从这里进去的”

诉诸俗见

不提供相关证据,而是用格言警句、民间智慧或所谓的常识作为理由,得出结论。因为格言警句等最多只具有启发性,而不具备论证功能。

  • “咱们部门应该多招点人,因为俗话说“人多力量大”。”
  • “俗话讲得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咱们应该直接去银行抢劫”

后此谬误

认为事件A先于事件B发生,所以事件A导致了事件B。

  • “自从她嫁到我们家之后,就不断的有坏事发生,肯定是她干了这些坏事”
  • “这电脑本来好好的,自从你用过之后,用起来就很卡了”

多米诺谬误

没有具体的证据,而假定某件事或某个行为发生后,会必然接着发生一系列的事情或行为,通常会不可避免的导致某个具体的、不好的结果。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些长辈用这个逻辑来吓唬过我以阻止我做一些事情。

  • “如果我们同意政府限制枪支的数量,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政府可能限制烟酒、限制食品、甚至限制买车的数量,政府会一直做下去,直到完全控制我们”
  • “不要跟他结婚,他脾气不怎么好。如果你哪里没做好,他就会发火,你要是顶撞,他就会家暴你,他甚至会用婚姻捆住你,让你伤心欲绝,你最后可能会自杀”

赌徒谬误

某个随机事件在过去发生了,那么在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将会大大的改变,即认为某个随机事件在过去发生的越多,将来再发生的可能性越小。一个事件的发生如果是随机的,那么它发生的概率总是固定的,与前面它发生的次数无关,一个均匀的硬币如果前10次抛掷都是正面向上,第11次抛掷后正面向上的结果的概率依旧是0.5,不会变小。

  • “我要转运了,我一晚上一次都还没有赢过呢,我要把所有的钱压在这一把上”
  • “我和我妻子已经连续生了三个儿子了,下一个生女儿的可能性一定会更大”

否认反证

对不利于自己观点的证据拒绝认真考虑,或不公正的予以轻描淡写。

  • “你的生物课本上怎么说,我才不在乎,《圣经》说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
  • “我不管你的概率论课本怎么说,我今晚一直都没赢过,这一把我赢的可能性就是会比较大”

投毒于井

以对方的地位或动机可疑为由拒绝其批评或论证。

  • “你又不是女人,你对于人工流产的看法毫无价值”
  • “你又没有带过孩子,你怎么可能明白孩子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阐述者潜意识里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只有实践:你没有这方面的实践,你在这方面的发言就没有价值。实际上,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包括:观察、记录、总结、思考、分享、实践,否则,如果只能够靠实践获取知识,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过去获取的知识记录在纸上并保存下来呢?

彼此彼此

指控批评者或他人所想所行与自己是一样的,以此逃避诚实评价与反驳对自己批评的责任。

  • A:“你真的不应该喝酒了,酒精会麻痹感觉,使得身体失控,还产生心理依赖”;B:“你自己平时也喝酒呀,你干嘛说我”
    实际上,A说得对。一个观点的正确与否跟阐述这个观点的人是否遵循了这个观点没有任何联系。

混淆因果

混淆了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 “张三的成绩好不足为奇,因为老师宠着他”
    阐述者的逻辑是:老师宠着张三 $\rightarrow$ 张三成绩好,而实际上有可能是因为: 张三成绩好 $\rightarrow$ 老师宠张三。

  • “他能把这件事情做好是因为他对做这件事有很大的兴趣”
    “对事情A有兴趣 $\rightarrow$ 可以把事情A做好” 这个逻辑有很大的迷惑性,比如我的很多长辈以为我小时候是因为喜欢学习所以学习成绩比较好,事实上正好相反。在真正开始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顶多对这个件事有好奇心。在真正开始着手做一件事情时,我们马上会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的地方在于:如果我们能够顺利的把这些问题解决,这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这两种感觉反过来会进一步增加我们推动并完成这件事情的信心,激发你做这件事的兴趣;而如果一开始遇到的问题没有顺利的解决,那么取而代之的是挫败感,它会抹杀掉你内心那点刚刚因好奇而燃起的兴趣小火苗。所以总结一下就是:不是有兴趣才去做好一件事,而是你能够做好这件事才会让你对这件事产生兴趣[4]。

老生常谈

单独拿一小节记录一下演绎推理的谬误,因为我发现自己以前很容易犯这类谬误,虽然都是在高中数学课本上就学过的东西,所以整理一下加强印象。其实两句话就可以总结好:

  1. 原命题的真假性与逆否命题的真假性一致,而原命题的否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性与原命题的无关;
  2. 遇到下列四种陈述时用韦恩图辅助理解是最直观的:
  • 全称肯定:“所有的A都具有性质B” $\Leftrightarrow$ “没有哪个A不具有性质B”;
  • 全称否定:“所有的A都不具有性质B” $\Leftrightarrow$ “没有哪个A具有性质B”;
  • 特称肯定:“某些A具有性质B” ;
  • 特称否定:“某些A不具有性质B”;

参考资料

  1. 《批判性思维》,经典书籍;
  2. 《好好讲道理-反击谬误的逻辑学训练》;
  3. 《思考,快与慢》:一本讲解我们大脑如何思考和工作的好书;
  4. 李笑来老师的经典之作:《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
  5. 《时评中国-用理性反抗坏逻辑》;
  6. 《清醒思考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