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群体不是大家平常所处的集体,它指的是一个特殊的心理整体,指的是受某一事件、演说、激情、恐惧、爱恨的刺激而聚集在一起,为某个目标或某些精神需求而有所行动的人。这样的群体不一定要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点,也不一定要人数众多,比如13年因钓鱼岛事件而聚集的民众、遍布全球的各个宗教的群体、虐童事件曝光后在网络上进行声讨的部分网民群体、每年去拉萨朝拜的朝拜者群体、日本在二战中组织的神风特工队等等。
群体心理
一般特征
作为自主选择进入群体的个体,他们的感情和思想会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在这种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智力差异被削弱,个性消失,无意识的本能和情感占了上风,这些感情包括宗教感情、政治感情、道德感情以及爱憎方面。
其实“个性消失,无意识的本能和情感占了上风”这个特点在我们日常的集体生活中也能够看到,比如我们常常看到走在一起的一群人或围坐在操场上的一群人甚至是一对闺蜜或一对情侣,他们说话的声音和笑声往往都会特别的大,一个人笑了,其他人几乎是不约而同的大笑了起来,这跟我们个人独处时候的行为表现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个人认为是个体下意识的希望跟群体保持一致,因为我们在寻求认同感,甚至这也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所以我们的行为和情感会下意识的跟群体保持基本一致。
回到群体的这些特点,为什么群体的心理会表现出上面所说的特点呢?作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 群体中的个人仅仅因为人多势众就会感到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这种力量会让他感情用事。因为群体无名无姓,可以不负责任,当束缚个人行为的责任感完全消失时,人便会肆意妄为。
- 在群体中,任何情绪、任何行为都具有传染性,这种传染性强烈的很容易使人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 处于群体的个人容易受到暗示。感情和思想通过暗示和传染,被引到某个方向,可能立即就会把所暗示的思想变成行动。
所以作者最后总结了一句:“群体在智力上总是劣于独处的个人”,这也就体现了群体需要一个领袖的必要性。
细分特征
- 冲动、多变和易怒
群体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完全无意识的,容易受到各种外在刺激因素的支配,服从自己所受到的冲动,基本上丧失了独处个人所具有的自我控制能力。 - 易受暗示、容易轻信
容易受到暗示是因为群体往往有所期待和观望,任何稍微符合期待的暗示都会通过传染迅速进入群体中的个体。不仅如此,群体有时候还会对事实进行歪曲,因为群体不是通过理性和逻辑来思维,而是通过形象来思维,他们会把头脑中唤起的形象当做是真的,而群体本身的传染性很容易使得这些歪曲的事实被群体中其他的个体所接受,个体所具有的质疑能力和理解能力会被大大削弱。网络上很多谣言的传播基本上就是利用了群体的这个特点,作者对此的总结是:集体观察是错误率最高的,它往往只是某个人的幻觉,通过传染,暗示给别人。 - 情感的夸大化和简单化
群体的情感变化是瞬态的、急剧的,情感的转变几乎没有过渡状态,这也使得群体很容易被极端的情感所打动。比如演说家为了吸引众人,务必会滥用词汇、斩钉截铁。夸大、断言、重复,绝不会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再表明看法。我认为广告本身也具有夸大、断言和重复的特点,因为它希望迅速唤起你的某种情感而不是你的理性思维。 - 狭隘、专横和保守
群体对于一种意见、主张和信仰,只会采取两种态度:全盘接受或一概拒绝。对于群体来说,矛盾和争论是不能容忍的,批判性思维在群体中毫无作用。 - 群体的道德
对于群体来说,相比个人利益,会更加看重集体利益,作者认为:个人被群体道德净化,所以群体表现出的道德主要为忘我、忠诚、无私、自我牺牲、渴望平等、绝对忠于某种理想等等。
观念、推理和想象力
- 观念
群体只能够接受绝对和简单的观念。对于晦涩的哲学和科学思想,必须做较大的修改,让其瘦身和简化才能被群体所接受,而一种观念必须成为一种情感才能无意识的在群体中起作用。 - 推理
群体做不到系统的逻辑推理,但是可以进行简单推理,比如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等。缺乏逻辑推理使得群体毫无批判精神,容易分不清是非,无法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 想象力
群体的想象力丰富而强烈,某一事件、某种意外所激起的形象和联想,几乎像真实的东西一样出现在群体的脑海中,作者认为:群体只能通过形象来思考,只有形象能够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形象能让他们感到害怕或吸引他们,成为他们的行为动机。那么怎么给群体的想象力留下深刻的印象呢?绝对不是逻辑的论证。所有能打动群体想象力的东西都具有突出和清晰的形象,没有多余的解释,或者,只伴有某些美好或神秘的事实,而且对于事实的描述要笼统的概括,而不是从头道来。我想,那些标题党的人应该是深谙此道。
群体信念
如何让群体接受某种思想或信念?作者认为主要是三种方法:
- 断言
避免说理和证明,直接简单明了的断言。 - 重复
断言只有在不断重复才能对个体产生影响,通过重复而被肯定的东西会深入人们的思想,让他们把它当做一种经过检验的真理来接受。我想,广告商应该也是深谙此道的。 - 感染
断言和重复到了一定的次数,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此时就会形成倾向性意见,于是强大的感染机制就开始起作用了,群体非常容易受到观念、感情、激情和信念的感染,特别是当它们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情况下。群体认为“既然大多数人认为是这样,那就应该是这样吧”,这实际上就是“实然-应然谬误”。
为什么断言、重复和感染对群体的影响这么大呢?作者认为是因为它总会获得声望。作者认为声望其实是一个人、一部作品或是一种思想对我们的精神统治,这种统治麻痹了我们的批评能力和判断力,妨碍我们看清事实的本来面目。
我觉得声望是良性讨论的天敌。如果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准备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在不知道其他人背景和声望的时候,大家能够做到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一旦某一个人将自己在讨论话题上所具有的声望告知了之后,我想,讨论会很快就会变成这个人的专场讲座,导致无法做到充分的交流和探讨。基于这一点,我觉得一场讲座的主讲嘉宾的头衔放到讲座的讨论环节后面会更好,另外就是每当我在听一场讲座的时候,如果听到主讲嘉宾客气和谦虚的说:“今天我是来跟大家一起讨论和交流的”,我都会觉得接下来的讲座会更有趣,因为讲授给人潜意识的印象是一种上对下的不平等关系,而讨论交流则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后者会促使其他人对讨论的话题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和思考。
参考资料
[1].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